紫外线分为三种: 1、短波UVC:短波紫外线简称UVC,是波长200~280纳米的紫外光线。 2、中波UVB:中波紫外线简称UVB,是波长280~320nm的紫外线。 3、长波UVA:是波长 315~400nm 的紫外线。 长波UVA的穿透性不是盖的,夏天去海边或者高原的人会深有感受。 也许你在海边玩的兴起后,并没有感觉到特别的热,但是晚上回去就会发现脖子胸口后背的皮肤发红甚至掉皮。这就是穿透能力超强的长波UVA短时间对你的作用。 长波UVA的穿透性比中波紫外线强,可达到真皮深处。它能使皮肤暗沉、老化、斑点、皱纹,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长波UVA对眼睛的伤害,除了增加白内障的风险,还有一种眼科疾病--翼状胬肉,一般认为其发生与长期紫外线辐射UVA及UVB有密切联系,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常见于农民、渔民等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下的人。这种眼科疾病的症状太可怕,不在这里放图了,有兴趣的请自行查找。 而集邮用的紫光灯,发出的就是长波UVA,一般在UVA365-366。 怎么选择紫光灯呢? 一个原则就是尽量避免暴漏在紫光灯发出的紫外线之下。从这个角度讲,能把光束聚集的电筒式的紫光灯,个人认为是最佳选择。 紫光灯能检查邮票的哪些方面? 拼接、换底、下药水除去的黄霉,以及内部的黄霉等,都可以用紫光灯看出来。 紫光灯不适合检验邮票的哪些方面? 常见的误用方向就是二胶与下水。 二胶应该好理解吧。只有二胶含有荧光物质时,紫光灯才能让他发出荧光反应,如果二胶根本没有荧光物质,紫光灯并没有什么作用。 下水则分两个方面。 一个是下药水,一个是下清水。 下药水是用化学药剂把邮票的黄霉除去,除去黄霉的邮票,肉眼看不出什么,但是紫光灯下会以前黄的痕迹会显现。 下清水一般用来除去背贴。欧美回流的邮票,一部分带有背贴,这是早期欧美常用的集邮册决定的。如果直接用手揭掉背贴,容易造成揭薄,一般大家选择放在清水里让背贴自己脱落,这样邮票会保留下很好的品相。 这样的下清水,紫光灯是看不出来的,因为水本身并不是荧光物质。 如果有人说紫光灯下看到某个邮票下水了,那么这个邮票只能是下过药水,而不会是下了清水。 我们可以现做试验:把一张纸打湿一部分,紫光灯照射在干燥与湿润的交界处,两侧的反应一致,湿润的一侧并没有明显的荧光反应。 用15W超大功率加黑镜过滤的紫光灯照射的,紫光更纯更强烈。 如果用常用的低功率紫光灯,拍出来的照片看不到明显的紫色光束,可能会被怀疑是假实验。 二胶票怎么看? 最靠谱的一个检验方法莫过于根据刷胶和打孔先后顺序的流程来判断。 一般邮票是先刷胶做成邮票纸,在背胶干燥后的邮票纸上印刷邮票图案后,再进行打孔操作。这样流程下来的,齿孔周围没有机会粘上胶水; 而二胶是在有齿孔的票上重新刷胶,就不可避免的把一些胶水粘到齿孔侧面,使齿孔变硬,有纸屑和齿孔里的纸纤维的话,也就会被胶水粘连在一起。 二胶票一般是黄票或者黄霉票做的。黄霉票一般要先下药水洗去黄霉,如果不是黄霉票,也要下清水把残余不要的背胶或污渍洗干净,纸张经过泡水后会变软。 所以很多二胶票,票身摸起来软软的,齿孔却硬硬的。 还有就是多看该套票的原胶票。不同时期的原胶票,其背胶是不同的。熟悉了原胶特征后,更好发现二胶。 邮票上的潮点潮斑是什么? 潮点潮斑,是纸币圈在紫光灯出现后发明的一个新名词吧。 指肉眼看不到的或者难以看到的、出现在票体边缘位置的、紫光灯下能显现出来的,一般只能在一面看到的斑或点。 之所以出现的边缘,是因为整刀的纸币堆叠在一起,边缘位置更容易接触潮气。也有单独放的纸币在中间位置出现这种现象。 那么潮点潮斑只是因为受潮了么? 不应该。单纯受潮不会有荧光反应。 潮点潮斑更应该是潮气侵入纸张内部,纸张表面的潮气蒸发后,内部的潮气没有及时蒸发,在纸张纤维内部孳生了霉菌,这样就导致了该区域有荧光反应。 但是程度比较轻,没有穿透纸张,又一般只能从一面看到。 潮点潮斑是个新名词,具体是不是这样形成的,还有待更科学的试验。 既然约定俗成了,不妨继续这么称呼这种轻微的内层变化。 而且只要保存得当,这种变化就不会继续蔓延,不影响其美观。 没有紫光灯以前,这种一直都是被当作全品,即使现在,各大微拍群里的全品范畴也明确写出包括潮点潮斑。 当然,高档票的潮点潮斑还是会对其价值造成影响,毕竟全品票本身也是一个带有主观性的范畴性概念。 |
底部导航 | |||||||
第一版人民币 | 第二版人民币 | 第三版人民币 | 错版人民币 | 清朝钱币 | 明朝钱币 | 元代钱币 | 金代钱币 |
第四版人民币 | 第五版人民币 | 错币交易平台 | 金银币收藏 | 钱币商城 | 西夏钱币 | 辽代钱币 | 南宋钱币 |
五代十国钱币 | 秦朝先秦钱币 | 错币成交价格 | 纪念币收藏 | 北宋钱币 | 唐朝钱币 | 隋朝钱币 | 汉朝钱币 |
手机版|小黑屋|金币收藏网 ( 冀ICP备09041150号-7 )
GMT+8, 2023-3-30 07: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